随着科技不断进步,战争早已进入了现代化、信息化的时代。如今,战争指挥不再依赖士兵在战场上的肉搏,而是通过远程控制,利用无人机、导弹等高科技武器财盈策略,能够在千里之外精确打击目标。如此一来,极大地降低了士兵的伤亡和战场的惨烈程度。
然而,回顾历史,古代战争的场面则远为惨烈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,士兵们挥舞着冷兵器,参与一场场生死搏杀。尤其是攻城战,常常是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。古人有云:“十而围之”,这意味着要攻占一座城市,进攻方必须在兵力上至少是守城方的十倍,这使得攻城者处于极大的劣势。尤其是针对城门的攻防战,往往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胜负。
那么,为什么古代的城门常常能守得住呢?很多人可能会想,既然城门是木制的,进攻方为何不直接点火把城门烧掉,这样不就能轻松突破了么?但现实却远非如此简单。如果有哪个将领敢下达这样的命令,那么他很可能会先被自己的指挥官斩首示众。
展开剩余78%在攻城时,进攻方首先要靠近城门。但这并不容易,因为他们必须先过护城河。许多历史遗址的城池都在护城河的基础上建造了浮桥或云梯,这些可以帮助士兵们跨越水面。但即使如此财盈策略,越过护城河后,士兵们会看到自己迎接的是无数箭矢、石块甚至滚木从城头上迎面而来,尤其是城门位置,往往是进攻者最集中、最严酷的目标。
原来,古代的城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。虽然城墙厚重,但城门却更为精巧。城门所用的木材通常是极为坚固的原木,不仅如此,经过精心的加固处理,有时甚至会使用铁皮或铜皮进行包裹,这使得火箭等武器无法有效点燃城门。即便是通过火油这样的助燃物,进攻方仍然必须非常接近城门,才能成功点燃。此时,最难的部分是如何接近并将火油浇在城门上。
然而,进攻方接近城门时,还会面临守军的猛烈反击。在这些反击中,最为棘手的就是城墙上方设有的小孔。这些孔洞的作用,正是为了防止敌人用火攻。进攻方若试图火烧城门,守城的士兵就可以从这些小孔将水、沥青甚至熬热的金汁(粪水)倒下,直接扑灭进攻者的火焰。更为可怕的是,城墙上方还可能倒下“绿巩油”,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的硫酸。一旦被这种烈性液体浇在身上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另外,城门的巨大体积和厚度也使得火攻变得异常困难。即便是外层的木板被烧焦,城门内部的木材仍然坚硬如故。这样的城门即使燃烧了很长时间,也难以穿透,更不要说攻破了。而在攻城战中,城门一旦被烧毁,守城方通常会在门后填上泥土、砖块等材料,防止敌军通过。更糟糕的是,即使攻城方成功突破了城门,背后还有一重重的防线等待他们。
这道防线被称为“瓮城”,这是位于城门与城区之间的空地,四周被高墙包围。攻城方若进入瓮城,便如同掉入了陷阱,四面八方的攻击使得瓮城中的士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因此,攻城方要先突破城墙,才有机会接近并攻破城门。
在古代,登上城墙并非易事。士兵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,接受专业训练,并且身披重甲。即使如此,他们仍然抱着必死的决心,准备面对来自守军的最强反击。正因如此,登上城墙的士兵被称为“先登”。这些士兵以其勇敢无畏的精神,成为历史中战场上的英雄。
在战场上,先登死士的英勇行为往往会获得丰厚的奖励。在秦朝,经过商鞅改革后,先登士兵不仅会获得物质奖励,还可能被提升为贵族,拥有巨大的土地和财富。这种奖励机制极大地激励了士兵们的斗志,成为了古代攻城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甚至到了明朝时期,先登者依旧受到将领们的重视。在万历二十一年,明朝与日本的侵略战争中,李如松亲自上阵,身先士卒。为了激励士兵们勇敢冲锋,他在战场上许下了重金奖励:任何先登成功者,都会获得五千两白银。这一赏赐无疑激发了士兵们的勇气,使得平壤城在短短一天内便被攻破。
从古至今,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,更是一种艺术,甚至是一种哲学。每一场战斗背后,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战略和智慧。而这些战略,正是通过无数将士的血与泪、生命与死亡所积累出来的。因此,古代的攻城战中,为什么不直接火烧城门?这背后自有其深刻的道理和考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